close
原文引用自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特徵
陳秀芬 演講
陳睿倩、翁靜育 整理
這裡所說的「教學法」,應該說是教學「理念」。蒙特梭利常說,不希望大家把她的教育理念說成是一種方法,因她所主張的是一種理念、一項真理,要讓我們做對的事,做該做的事。正如我們信上帝,是相信一個「真理」,而非只是一個「宗教」。那麼,蒙特梭利教學法有什麼特徵呢?
1.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
尊重兒童是指:認同兒童的情緒,了解兒童的感受。如果一個孩子被尊重,他很容易產生自信、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自然也會尊重別人;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踐踏、侮辱,總是不被尊重,那麼他很難產生尊重別人的看法。重點在於,父母親要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附屬品。我們平常跟孩子講話,最好蹲下來,跟他眼神相對,不要用一個「高高在上」的角度。反過來,當孩子跟我們講話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傾聽,雖然孩子常常說童言童語,可是一定是對他有意義,才會說出來,所以父母親要重視孩子講的話。
到底什麼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呢?怎樣拿捏尺寸才不會變成縱容孩子?這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台灣社會的孩子有兩極化的現象,不是被寵得過頭,變成小霸王,什麼是都以「我(兒童)」為中心;不然就是另外一個極端,被打、被虐待、被屈辱、被罵得不是人,很兩極化。所以,首先要釐清的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絕對不是讓孩子成為家中的小霸王,而是以教育的角度,來看看我們的兒童需要什麼樣的學習環境與內容,特別為他設計,這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
2.給予兒童自由的選擇權
我剛接觸蒙特梭利教育的第一印象是:「不錯喔,孩子可以自己選擇他要做的事,不是填鴨的,蠻好的。」這種顛覆傳統教育理念的方式,就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特色。
基本上,孩子可以在教室裡自由走動,自由選擇他想要做的「工作」。當這項教具是他自己選擇的時候,孩子比較能維持興趣,因為「不是大人指定我做的,是我自己選的!」孩子有興趣,注意力自然就會提高,操作教具時也比較會有「重複」的情形發生。孩子為什麼會重複呢?因為當孩子自己選擇時,他有學習動機,他想要學會。
我們講故事給孩子聽的時候,最容易體會孩子喜歡重複的情況,因為孩子聽一次故事不滿足,他想要聽好多次。為什麼同一個故事他不會覺得膩呢?不只是因為孩子喜歡聽、有興趣,還有一個更深的理由,就是孩子正在學習,他要把故事內容記住。
小孩子的頭腦充塞著許許多多的資訊,很需要組織、整理、吸收。當孩子重複操作教具時,就是在一個大腦吸收的過程中,不斷地鍛鍊他的感官與運動器官。所以,蒙特梭利的教育以自由為前提,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鼓勵孩子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一般幼稚園的孩子,通常是由老師安排幼兒的課程,幾點到幾點做什麼,中間休息一下,待會兒再看老師給我們做什麼。這樣教育之下的孩子比較被動,什麼事情都要聽人家安排,所以到了寒、暑假,最常聽到孩子抱怨:「好無聊喔!我不曉得要做什麼。」難道孩子往後的一生都是這樣嗎?都要接受別人的安排嗎?所以我們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給孩子自由,包含背後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主動的學習者,能夠為自己以後的人生負責。
當然,雖然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工作項目,但在蒙特梭利教室裡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限制,假如說有個孩子選了一個對他而言太難的工作,我們要跟孩子明講:「這個教具現在還不適合你。」然後再向孩子介紹適合他的工作,引導他去學習。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蒙特梭利所提出來的一個影響非常深遠的觀念。以前我們帶孩子的時候,會發現一些現象,可是卻不知道這些現象叫做敏感期,也不曉得這些敏感期在教育上面,有這麼深遠的影響。人從出生到長大,有很多段的敏感期,以後我們會在「認識兒童各階段的敏感期」中詳細講。
這裡先舉一、兩個例子,簡單說明一下。神在創造兒童的時候,就給兒童每個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在孩子一歲左右,會很仔細的看地上有哪些小東西,即使是一條小毛線、一根迴紋針、一顆小米粒,他都會撿起來,然後塞到嘴巴去舔舔看。相信很多當媽媽的人都知道孩子有這樣的現象,可是卻不知道背後的意義。一歲多的孩子為什麼會對這些小東西這麼敏感呢?因為他要從觀察這些小東西來了解這個世界。
至於兩、三歲的孩子,他有個秩序的敏感期,這時候的孩子希望環境保持在他熟悉的狀況:每天散步的路線要一樣、洗澡的順序要一樣、餐桌的座位要一樣、東西要放在一樣的地方…。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靠這種方式來建立他的生活秩序,如果生活中有太多變化,他會覺得很不舒服。四歲的孩子不會這樣,五歲的孩子也不會這樣,奇妙的是,一旦過了那個敏感期,他就不會這麼堅持了。所以,對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若要做任何改變,都應事先告知,給他心理預備,否則就是大人單方面的問題了,因為你不了解他的需要嘛!若是了解,就可以和他和平共處,親子間的交流就會更順暢。
4.混合年齡教學
正統的蒙特梭利幼稚園一定是混齡的,三至六歲混合教學。以我在美國實習任課時的觀察,蒙特梭利混齡教學真是一幅很美的畫面。在一個蒙特梭利教室裡,一班大約有二、三十個孩子,如果有小孩弄倒了豆子,很多小朋友都會過來關心,主動幫忙。若有新來的小孩,舊生也會過來照顧、介紹環境。同學們互相友愛、互相照顧、互相學習,小的孩子以大孩子做榜樣,尤其是當大孩子做數學、語文的工作時,小的孩子在旁邊都看呆了:「哇!好厲害喔!」眼神充滿了仰慕,此時在這些小孩子心中認定一個想法:「希望我以後也要像他這樣。」「希望我以後也要做這個數學,做得這麼好。」
反過來看,有的人會問:「對小的孩子好,那對大孩子呢?」好處就是大的孩子學習照顧幼小、學習自律、作榜樣,責任感與榮譽感被激發出來,這樣的收穫是無價的。我曾經在美國觀察一個小女生個案,她三歲剛入學時,真是教室裡的一個小麻煩,什麼人都不准碰她,她有自己的領域,如果有人「越界」,就馬上打回去,什麼人都不甩,非常自我中心。可是她在蒙特梭利教室待了兩年以後,慢慢進入她的工作領域,慢慢的投入,等到她入園第三年,也就是五歲的時候,她忽然發現,自己是班上最大的孩子,咦!這下子不一樣了,榮譽感來了,每當有三歲的新生進來,就馬上過去呵護照顧,她不但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還能夠看到別人的需要,主動關心別人,這是在傳統班級裡所看不到的現象。
5.著重智慧和品格的養成
蒙特梭利教育有千餘種教具,幫助孩子把複雜的東西變得很具體,所以孩子學起來輕鬆快樂,自主性強,無傳統的填鴨式缺點。例如感官教具裡的長方體、圓柱體等立體幾何教具,讓孩子從小就摸一摸,等到他將來真正學到數學的體積、面積時,就會發現這些是他的老朋友了,他有很具體的概念,怎樣也難不倒他。再舉數學教具的例子,乘法、除法都可以拿來讓孩子操作,用很簡單、具體的方式「摸」出答案來。到底怎麼摸乘法呢?請看介紹數學教具的地方,你就會發現,數學真的可以用摸的!
所以,我的女兒常常說:「數學好簡單喔!」她絕對不是吹牛,我想如果把蒙特梭利教具拿給你們的孩子來操作,結果也是一樣,你們的孩子也會說數學好簡單!記得我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我看一下國小的數學教學進度,拿三年級的測驗卷來給她試試看,結果她都會做,因為她已經了解什麼叫「位格」,知道數字的進位概念。位格就是十位、百位、千位等,當時她就算是算到百萬,也都沒問題,因為位格的觀念只要一弄清楚,就很容易應用。所以在智慧的養成方面,蒙特梭利的教具不論是數學、語文、科學或其他學科,都是一樣,能夠很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效果非常好。
品格與智慧相輔相成,有了智慧卻沒有品格,將是人類的大災難。蒙特梭利的「新兒童」讓我們看到,孩子經由專心的工作,會經歷一種轉變(正常化),從而發展出一群喜愛秩序、自動自發、專注、自律並且快樂的兒童。就如同蒙特梭利的說法:「我們的學校一開始可比擬為療養院,兒童在這兒發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心智健康。」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我們應該教導孩子應對進退的各種禮儀,包括開關門、接電話、接待客人、以及擤鼻涕等等,這些小事累積起來成為一個有品格的孩子,這也是我們作父母親的責任。
6.尊重兒童的成長步調,沒有課程表
蒙特梭利的教育偏重個別教學,依照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而設計,沒有課程表。家裡如果有兩個孩子以上的父母親會發現,同樣都是父母所生,可是兩個孩子的個性、喜好、資質卻都不一樣。我們家的孩子差更多,老大學什麼都很快,才教她數字一到十,她一天就學會了,之後怎麼考都考不倒;老二就不一樣了,同樣的一到十,他學起來就有困難,我還為他設計了各種延伸變化,讓他反覆練習。這樣經過一年,他好不容易才學會了。您想,一天和一年,這其中的差別有多大?!如果我事先就計劃好課表,他能「裝」得進來嗎?
媽媽們聽了或許會很煩惱,不要課表到底要怎麼教?只有一個秘訣,就是尊重、跟隨孩子的引導,讓孩子「告訴」你。父母親從生活中仔細觀察孩子,就會發現他現在對什麼有興趣,你就趕快做學習紀錄,馬上介紹他適合的教具。舉個例子,我兒子做數學的加法板時,算1+1啊,1+2啊,他用長條木板來算加法,突然,他發現:「媽媽,有好多答案都是9!」因為他在寫9這個數字時,印象特別深刻。我耳朵一豎,立刻乘勝追擊:「真的嗎?好啊,我們來看一看有哪些可以湊成9呢?從1開始,1跟什麼可以配成9?那2又跟什麼配成9?…」我和兒子兩人就把哪些數字木板可以配成9的延伸變化通通擺出來,然後,又進一步發現「1+8和8+1的答案是一樣的」,長條木板放在一起比比看,「喔,是一樣的。」就這樣,他又了解數學加法交換律的概念,原來:1+8和8+1是一樣的,2+7和7+2是一樣的。
所以,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你看到孩子有興趣的地方,跟著他就對了,孩子無形中就會透露給你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我們要做個細心的觀察者,才能夠為孩子設計出特別的教導。附帶一提,最近我碰到比較多屬於學習遲緩的孩子,或是有自閉、過動傾向的孩子,我深深覺得,這些孩子更需要父母親特別的教學設計與引導。
7.教師是一個引導者
蒙特梭利認為,教師的主要角色是一個引導者(director)。我們要好好觀察孩子,跟著孩子走,順著他可以學習的東西,把教具適時的帶進來。
做父母親的也一樣,我們要牢記,自己是一個引導者、是一個觀察家,而不是一個「教」的人。我的兩個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自己會的。」因為是他們自己從做中學會的,再用前面提過的例子來說,我兒子操作數學教具時,有幾個答案都是9,那是他的發現。孩子自己的發現,遠比大人告訴他的學習效果好,而且好上幾百倍!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媽媽,我自己會的。」你應該把這句話當成是一句恭維,代表你教育成功的指標。就這一點來講,我們非常需要一次心靈改革,不要再把自己當成權威角色,而要退居隱密地方,當一個成功的引導者。
在蒙特梭利幼稚園裡,可以見到這個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實。你不會聽到老師大聲喊著:「不要吵了!」代替的是,老師輕聲細語跟孩子說:「現在是安靜下來的時候。」以前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將來可以當老師,因為我覺得自己的音量太小,一定管不住孩子。沒想到我可以當個很好的蒙特梭利老師,這樣剛好符合引導者的形象。大人輕聲細語,小孩子也會跟著輕聲細語:你越大聲吼,孩子也越大聲吼回去,他都學你的。別忘了,孩子是最佳的模仿者。
8.配合兒童的環境及豐富的教具
蒙特梭利的教室都有精細的設計與規劃,教具擺在兒童拿得到的地方,而且是一個安全的環境。在「居家環境的設計」單元,會有更仔細的討論,還有實際的照片可以看。你們知道嗎?誰是第一個想到在幼稚園裡,擺放適合孩子尺寸桌椅的人呢?就是蒙特梭利本人。她主張在一個配合兒童的環境裡面,需要擺放小桌子、小椅子、小櫃子,給孩子主動去使用。在這樣的環境裡,蒙特梭利說:「兒童可以脫離成人不當的干預,根據成長的定律,去過自己的生活。」
談到豐富的教具,是一個準備好的環境必備的東西。蒙特梭利不只是一個哲學家,她還是一個實踐者,她創造發明了無數種的教具,我個人所學過的教具就有一千多種,還不包括「延伸變化」。
這裡簡單說明一下所謂的「延伸變化」如何應用於不同的孩子。以我兒子學數0-9數量(教具名稱為紡錘棒盒)為例,他不喜歡我採用的冰棒籤,我只好動腦筋來個延伸變化。對了,他喜歡玩小的模型軍人,那我就把他的玩具拿來取代,做成數數的教具,結果他真的樂意操作了。再舉一個例子,我今天拿綠豆讓孩子做日常生活教具「舀豆子」的練習,那你說,孩子比較喜歡彩色珠子,換成珠子可不可以?當然可以。所以一項教具的基本原理把握住了,根據不同孩子的需要與學習狀況,就會有很多延伸變化出現。父母親因此就會變成一個動腦筋的人,一方面觀察孩子對什麼有興趣,一方面就不斷動腦筋,教具就會不斷開發出來。這也是當一個蒙特梭利老師很有樂趣的地方,因為不斷看到每個孩子的需要,就會不斷有新東西開發出來,做父母親的也是一樣,可以針對自己的孩子來設計。
9.摒除獎懲制度
接受蒙特梭教育的孩子,從工作中就已得到滿足和快樂,且有自尊和榮譽感,所以每天都有學習、收穫和成長,是很忙碌的工作者。物質的獎勵對他來說已經覺得沒必要了,他愛工作勝過愛糖果、玩具,他的精神早已提昇至更高層次了。
但在剛開始使用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來帶領孩子工作時,孩子很可能沒興趣,因為他還沒有養成工作的習慣。這就像剛上蒙特梭利幼稚園的新生一樣,也是混來混去,因為他還沒有找到他喜歡的教具。一旦孩子找到真正吸引他的一項工作,他就會很投入,那時候,你會看到孩子很專心,而且漸漸喜歡工作。到這時候,如果你跟他說:「等你做完這項工作,我就給你一顆糖果。」其實對孩子來說,這已經不重要了。因此,獎勵並沒有必要,孩子從工作中會感到滿足、有收穫,他不需要你給他任何獎勵。
至於懲罰,我們主要是指體罰,那根本都不需要了。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偏差的行為呢?那是因為他的能量沒有導引到正常的工作上去。我們常常看到傳統幼稚園裡有一些「小滑頭」,因為學的東西太簡單,可是又被迫要跟著大家一起行動,實在太無聊,當然只有搗蛋了。我發現,很多愛搗蛋的孩子其實都很聰明,原因就出在他的能量沒有被導引到正常的發展方向去。所以,當蒙特梭利教室裡的孩子已經投入他的工作,很專注的時候,外來的獎勵跟懲罰其實都已經不需要。孩子自己有尊嚴,他會自動自發,他很有學習的意願,外來的動力根本不必要了。
10.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及感官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是蒙特梭利環境裡,最早介紹給孩子的工作,它包括基本動作、生活禮儀、小肌肉發展訓練、動作的控制、照顧自己、以及照顧環境等等項目,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主要目的在訓練幼兒肢體動作的協調能力,使其適應環境,奠定獨立生活的基礎,並培養孩子的耐心與注意力、手眼協調及互助、愛物的好習性。
家有兩歲幼兒的媽媽常會發現,你掃地時,他會跟你搶掃把說:「我也要掃。」或「我來!我來!」這就是教他使用掃把的最好時機,因為這時他最有興趣。大部份說得出來的動作,如縫、撕、貼、切、拿、打、轉、貼、剪、捲、揉、捏、走、坐、站、跑…等,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些動作的練習也都是日常生活教育的一部份。
感官教育指的是感官能力的培養,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立體觸覺等,若能在零到六歲感官的敏感期提昇其敏感度,對以後的學習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例如音感的培養,一定要趁早進行,若錯過了聽覺的敏感期,等到長大才要矯正五音不全或發音不標準的毛病,可能就會事倍功半了。
11.注重本土文化及跨文化教學
世界上不同民族因文化不同,所要教導孩子的內容就會不同。如東方人在日常生活教育要學習如何拿筷子,西方的孩子就要先學如何使用叉子、餐刀、奶油刀等各種餐具,這就是本土化教學的意義。而蒙特梭利一生因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她發現人類互相殘殺,很大原因是彼此間的不了解,所以主張跨文化的教學,使孩子除本國文化外,也具有世界觀,也能認識並進而尊重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所以蒙特梭利認為教育是促進世界和平最好的途徑。
===
理解 跟認同最關鍵的理念
"以兒童為中心" "品格道德 日常生活養成教育"
再加上 "混齡教學"
所以 我選擇這樣的幼稚園
希望福寶可以在其中 快樂度過兩年
我希望福寶在進入正規教育時
他的心態 已經準備好了
這 是我最希望他在幼稚園中可以得到的
當我還是小孩子
我自己選擇了幼稚園-蘭生托兒所
在霧峰 省農會旁邊
一間城堡學校 同時也是育幼院
那個幼稚園 有功文數學可以自選去上
印象中
上課時 老師會教念唐詩 三字經 唱遊 玩遊戲等等
但除此之外 沒有回家功課
也沒有刻意的教 寫 ㄅㄆㄇ 和九九乘法
我還記得 我上小一之後
ㄅㄆㄇ一開始是落後 但還是學很快就跟上
倒是因為九九乘法 下課被叫去教室後面罰站背誦好幾次 哈
但 最終 還是學會了 不是嘛?!
一時的進度落後 在漫長的人生 代表了甚麼嗎?
有意義的是在於你如何面對 與克服你的落後
當時的落後 對我的人生 有甚麼影響嗎?
班長背不好九九乘法 被罰站 好像很丟臉
但 大概也沒真的傷害到我的自尊
不然 我不會被罰了很多次 噗哧
甚至 對我而言 這種自尊的傷害 比不上一句某親戚曾不經意地 但嫌棄的語氣說
你唱歌走音真嚴重 真遜
這句話 讓我好幾年都不在人前開口唱歌 哈
坊間
有的幼稚園 不只教ㄅㄆㄇ 還教ABC
甚至全美語教學 進去學校後 就不准講中文
語文學習 營造自然的環境 最有效 我很認同
但 頻繁的練習寫字 在幼稚園就開始必須抄抄寫寫
這我不敢苟同
教育方式有很多 出來結果也不同
你希望 七歲的孩子是甚麼樣子呢??
家長的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 可以理解
但是
究竟是"沒有要求不會進步"或者是"不恰當的苛求"?
要求 是因為覺得孩子可以 還是因為自己的不足?
而這些期待與要求 放在幼稚園階段
每個孩子 都有自己的個性與天賦
於是 對自己的孩子 最好的選擇 是哪一種幼稚園呢?
這些問題
我反覆思考了很久
很高興 我自己在去年就有了結論
且Marco跟我想法一致
對自己的期待是 莫忘初衷
對孩子的七歲 期待是 能自理自己生活起居 有禮貌且學會自在的與人相處
精神可以獨立的準備好 上小學
然後 快樂的度過進入正規教育前的最後這兩年
我覺得 蒙特梭利的大中 是最適合我家孩子的選擇
也希望我的孩子 能適應大中 從中得到快樂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特徵
陳秀芬 演講
陳睿倩、翁靜育 整理
這裡所說的「教學法」,應該說是教學「理念」。蒙特梭利常說,不希望大家把她的教育理念說成是一種方法,因她所主張的是一種理念、一項真理,要讓我們做對的事,做該做的事。正如我們信上帝,是相信一個「真理」,而非只是一個「宗教」。那麼,蒙特梭利教學法有什麼特徵呢?
1.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
尊重兒童是指:認同兒童的情緒,了解兒童的感受。如果一個孩子被尊重,他很容易產生自信、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自然也會尊重別人;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踐踏、侮辱,總是不被尊重,那麼他很難產生尊重別人的看法。重點在於,父母親要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附屬品。我們平常跟孩子講話,最好蹲下來,跟他眼神相對,不要用一個「高高在上」的角度。反過來,當孩子跟我們講話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傾聽,雖然孩子常常說童言童語,可是一定是對他有意義,才會說出來,所以父母親要重視孩子講的話。
到底什麼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呢?怎樣拿捏尺寸才不會變成縱容孩子?這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台灣社會的孩子有兩極化的現象,不是被寵得過頭,變成小霸王,什麼是都以「我(兒童)」為中心;不然就是另外一個極端,被打、被虐待、被屈辱、被罵得不是人,很兩極化。所以,首先要釐清的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絕對不是讓孩子成為家中的小霸王,而是以教育的角度,來看看我們的兒童需要什麼樣的學習環境與內容,特別為他設計,這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
2.給予兒童自由的選擇權
我剛接觸蒙特梭利教育的第一印象是:「不錯喔,孩子可以自己選擇他要做的事,不是填鴨的,蠻好的。」這種顛覆傳統教育理念的方式,就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特色。
基本上,孩子可以在教室裡自由走動,自由選擇他想要做的「工作」。當這項教具是他自己選擇的時候,孩子比較能維持興趣,因為「不是大人指定我做的,是我自己選的!」孩子有興趣,注意力自然就會提高,操作教具時也比較會有「重複」的情形發生。孩子為什麼會重複呢?因為當孩子自己選擇時,他有學習動機,他想要學會。
我們講故事給孩子聽的時候,最容易體會孩子喜歡重複的情況,因為孩子聽一次故事不滿足,他想要聽好多次。為什麼同一個故事他不會覺得膩呢?不只是因為孩子喜歡聽、有興趣,還有一個更深的理由,就是孩子正在學習,他要把故事內容記住。
小孩子的頭腦充塞著許許多多的資訊,很需要組織、整理、吸收。當孩子重複操作教具時,就是在一個大腦吸收的過程中,不斷地鍛鍊他的感官與運動器官。所以,蒙特梭利的教育以自由為前提,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鼓勵孩子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一般幼稚園的孩子,通常是由老師安排幼兒的課程,幾點到幾點做什麼,中間休息一下,待會兒再看老師給我們做什麼。這樣教育之下的孩子比較被動,什麼事情都要聽人家安排,所以到了寒、暑假,最常聽到孩子抱怨:「好無聊喔!我不曉得要做什麼。」難道孩子往後的一生都是這樣嗎?都要接受別人的安排嗎?所以我們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給孩子自由,包含背後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主動的學習者,能夠為自己以後的人生負責。
當然,雖然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工作項目,但在蒙特梭利教室裡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限制,假如說有個孩子選了一個對他而言太難的工作,我們要跟孩子明講:「這個教具現在還不適合你。」然後再向孩子介紹適合他的工作,引導他去學習。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蒙特梭利所提出來的一個影響非常深遠的觀念。以前我們帶孩子的時候,會發現一些現象,可是卻不知道這些現象叫做敏感期,也不曉得這些敏感期在教育上面,有這麼深遠的影響。人從出生到長大,有很多段的敏感期,以後我們會在「認識兒童各階段的敏感期」中詳細講。
這裡先舉一、兩個例子,簡單說明一下。神在創造兒童的時候,就給兒童每個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在孩子一歲左右,會很仔細的看地上有哪些小東西,即使是一條小毛線、一根迴紋針、一顆小米粒,他都會撿起來,然後塞到嘴巴去舔舔看。相信很多當媽媽的人都知道孩子有這樣的現象,可是卻不知道背後的意義。一歲多的孩子為什麼會對這些小東西這麼敏感呢?因為他要從觀察這些小東西來了解這個世界。
至於兩、三歲的孩子,他有個秩序的敏感期,這時候的孩子希望環境保持在他熟悉的狀況:每天散步的路線要一樣、洗澡的順序要一樣、餐桌的座位要一樣、東西要放在一樣的地方…。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靠這種方式來建立他的生活秩序,如果生活中有太多變化,他會覺得很不舒服。四歲的孩子不會這樣,五歲的孩子也不會這樣,奇妙的是,一旦過了那個敏感期,他就不會這麼堅持了。所以,對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若要做任何改變,都應事先告知,給他心理預備,否則就是大人單方面的問題了,因為你不了解他的需要嘛!若是了解,就可以和他和平共處,親子間的交流就會更順暢。
4.混合年齡教學
正統的蒙特梭利幼稚園一定是混齡的,三至六歲混合教學。以我在美國實習任課時的觀察,蒙特梭利混齡教學真是一幅很美的畫面。在一個蒙特梭利教室裡,一班大約有二、三十個孩子,如果有小孩弄倒了豆子,很多小朋友都會過來關心,主動幫忙。若有新來的小孩,舊生也會過來照顧、介紹環境。同學們互相友愛、互相照顧、互相學習,小的孩子以大孩子做榜樣,尤其是當大孩子做數學、語文的工作時,小的孩子在旁邊都看呆了:「哇!好厲害喔!」眼神充滿了仰慕,此時在這些小孩子心中認定一個想法:「希望我以後也要像他這樣。」「希望我以後也要做這個數學,做得這麼好。」
反過來看,有的人會問:「對小的孩子好,那對大孩子呢?」好處就是大的孩子學習照顧幼小、學習自律、作榜樣,責任感與榮譽感被激發出來,這樣的收穫是無價的。我曾經在美國觀察一個小女生個案,她三歲剛入學時,真是教室裡的一個小麻煩,什麼人都不准碰她,她有自己的領域,如果有人「越界」,就馬上打回去,什麼人都不甩,非常自我中心。可是她在蒙特梭利教室待了兩年以後,慢慢進入她的工作領域,慢慢的投入,等到她入園第三年,也就是五歲的時候,她忽然發現,自己是班上最大的孩子,咦!這下子不一樣了,榮譽感來了,每當有三歲的新生進來,就馬上過去呵護照顧,她不但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還能夠看到別人的需要,主動關心別人,這是在傳統班級裡所看不到的現象。
5.著重智慧和品格的養成
蒙特梭利教育有千餘種教具,幫助孩子把複雜的東西變得很具體,所以孩子學起來輕鬆快樂,自主性強,無傳統的填鴨式缺點。例如感官教具裡的長方體、圓柱體等立體幾何教具,讓孩子從小就摸一摸,等到他將來真正學到數學的體積、面積時,就會發現這些是他的老朋友了,他有很具體的概念,怎樣也難不倒他。再舉數學教具的例子,乘法、除法都可以拿來讓孩子操作,用很簡單、具體的方式「摸」出答案來。到底怎麼摸乘法呢?請看介紹數學教具的地方,你就會發現,數學真的可以用摸的!
所以,我的女兒常常說:「數學好簡單喔!」她絕對不是吹牛,我想如果把蒙特梭利教具拿給你們的孩子來操作,結果也是一樣,你們的孩子也會說數學好簡單!記得我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我看一下國小的數學教學進度,拿三年級的測驗卷來給她試試看,結果她都會做,因為她已經了解什麼叫「位格」,知道數字的進位概念。位格就是十位、百位、千位等,當時她就算是算到百萬,也都沒問題,因為位格的觀念只要一弄清楚,就很容易應用。所以在智慧的養成方面,蒙特梭利的教具不論是數學、語文、科學或其他學科,都是一樣,能夠很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效果非常好。
品格與智慧相輔相成,有了智慧卻沒有品格,將是人類的大災難。蒙特梭利的「新兒童」讓我們看到,孩子經由專心的工作,會經歷一種轉變(正常化),從而發展出一群喜愛秩序、自動自發、專注、自律並且快樂的兒童。就如同蒙特梭利的說法:「我們的學校一開始可比擬為療養院,兒童在這兒發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心智健康。」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我們應該教導孩子應對進退的各種禮儀,包括開關門、接電話、接待客人、以及擤鼻涕等等,這些小事累積起來成為一個有品格的孩子,這也是我們作父母親的責任。
6.尊重兒童的成長步調,沒有課程表
蒙特梭利的教育偏重個別教學,依照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而設計,沒有課程表。家裡如果有兩個孩子以上的父母親會發現,同樣都是父母所生,可是兩個孩子的個性、喜好、資質卻都不一樣。我們家的孩子差更多,老大學什麼都很快,才教她數字一到十,她一天就學會了,之後怎麼考都考不倒;老二就不一樣了,同樣的一到十,他學起來就有困難,我還為他設計了各種延伸變化,讓他反覆練習。這樣經過一年,他好不容易才學會了。您想,一天和一年,這其中的差別有多大?!如果我事先就計劃好課表,他能「裝」得進來嗎?
媽媽們聽了或許會很煩惱,不要課表到底要怎麼教?只有一個秘訣,就是尊重、跟隨孩子的引導,讓孩子「告訴」你。父母親從生活中仔細觀察孩子,就會發現他現在對什麼有興趣,你就趕快做學習紀錄,馬上介紹他適合的教具。舉個例子,我兒子做數學的加法板時,算1+1啊,1+2啊,他用長條木板來算加法,突然,他發現:「媽媽,有好多答案都是9!」因為他在寫9這個數字時,印象特別深刻。我耳朵一豎,立刻乘勝追擊:「真的嗎?好啊,我們來看一看有哪些可以湊成9呢?從1開始,1跟什麼可以配成9?那2又跟什麼配成9?…」我和兒子兩人就把哪些數字木板可以配成9的延伸變化通通擺出來,然後,又進一步發現「1+8和8+1的答案是一樣的」,長條木板放在一起比比看,「喔,是一樣的。」就這樣,他又了解數學加法交換律的概念,原來:1+8和8+1是一樣的,2+7和7+2是一樣的。
所以,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你看到孩子有興趣的地方,跟著他就對了,孩子無形中就會透露給你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我們要做個細心的觀察者,才能夠為孩子設計出特別的教導。附帶一提,最近我碰到比較多屬於學習遲緩的孩子,或是有自閉、過動傾向的孩子,我深深覺得,這些孩子更需要父母親特別的教學設計與引導。
7.教師是一個引導者
蒙特梭利認為,教師的主要角色是一個引導者(director)。我們要好好觀察孩子,跟著孩子走,順著他可以學習的東西,把教具適時的帶進來。
做父母親的也一樣,我們要牢記,自己是一個引導者、是一個觀察家,而不是一個「教」的人。我的兩個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自己會的。」因為是他們自己從做中學會的,再用前面提過的例子來說,我兒子操作數學教具時,有幾個答案都是9,那是他的發現。孩子自己的發現,遠比大人告訴他的學習效果好,而且好上幾百倍!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媽媽,我自己會的。」你應該把這句話當成是一句恭維,代表你教育成功的指標。就這一點來講,我們非常需要一次心靈改革,不要再把自己當成權威角色,而要退居隱密地方,當一個成功的引導者。
在蒙特梭利幼稚園裡,可以見到這個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實。你不會聽到老師大聲喊著:「不要吵了!」代替的是,老師輕聲細語跟孩子說:「現在是安靜下來的時候。」以前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將來可以當老師,因為我覺得自己的音量太小,一定管不住孩子。沒想到我可以當個很好的蒙特梭利老師,這樣剛好符合引導者的形象。大人輕聲細語,小孩子也會跟著輕聲細語:你越大聲吼,孩子也越大聲吼回去,他都學你的。別忘了,孩子是最佳的模仿者。
8.配合兒童的環境及豐富的教具
蒙特梭利的教室都有精細的設計與規劃,教具擺在兒童拿得到的地方,而且是一個安全的環境。在「居家環境的設計」單元,會有更仔細的討論,還有實際的照片可以看。你們知道嗎?誰是第一個想到在幼稚園裡,擺放適合孩子尺寸桌椅的人呢?就是蒙特梭利本人。她主張在一個配合兒童的環境裡面,需要擺放小桌子、小椅子、小櫃子,給孩子主動去使用。在這樣的環境裡,蒙特梭利說:「兒童可以脫離成人不當的干預,根據成長的定律,去過自己的生活。」
談到豐富的教具,是一個準備好的環境必備的東西。蒙特梭利不只是一個哲學家,她還是一個實踐者,她創造發明了無數種的教具,我個人所學過的教具就有一千多種,還不包括「延伸變化」。
這裡簡單說明一下所謂的「延伸變化」如何應用於不同的孩子。以我兒子學數0-9數量(教具名稱為紡錘棒盒)為例,他不喜歡我採用的冰棒籤,我只好動腦筋來個延伸變化。對了,他喜歡玩小的模型軍人,那我就把他的玩具拿來取代,做成數數的教具,結果他真的樂意操作了。再舉一個例子,我今天拿綠豆讓孩子做日常生活教具「舀豆子」的練習,那你說,孩子比較喜歡彩色珠子,換成珠子可不可以?當然可以。所以一項教具的基本原理把握住了,根據不同孩子的需要與學習狀況,就會有很多延伸變化出現。父母親因此就會變成一個動腦筋的人,一方面觀察孩子對什麼有興趣,一方面就不斷動腦筋,教具就會不斷開發出來。這也是當一個蒙特梭利老師很有樂趣的地方,因為不斷看到每個孩子的需要,就會不斷有新東西開發出來,做父母親的也是一樣,可以針對自己的孩子來設計。
9.摒除獎懲制度
接受蒙特梭教育的孩子,從工作中就已得到滿足和快樂,且有自尊和榮譽感,所以每天都有學習、收穫和成長,是很忙碌的工作者。物質的獎勵對他來說已經覺得沒必要了,他愛工作勝過愛糖果、玩具,他的精神早已提昇至更高層次了。
但在剛開始使用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來帶領孩子工作時,孩子很可能沒興趣,因為他還沒有養成工作的習慣。這就像剛上蒙特梭利幼稚園的新生一樣,也是混來混去,因為他還沒有找到他喜歡的教具。一旦孩子找到真正吸引他的一項工作,他就會很投入,那時候,你會看到孩子很專心,而且漸漸喜歡工作。到這時候,如果你跟他說:「等你做完這項工作,我就給你一顆糖果。」其實對孩子來說,這已經不重要了。因此,獎勵並沒有必要,孩子從工作中會感到滿足、有收穫,他不需要你給他任何獎勵。
至於懲罰,我們主要是指體罰,那根本都不需要了。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偏差的行為呢?那是因為他的能量沒有導引到正常的工作上去。我們常常看到傳統幼稚園裡有一些「小滑頭」,因為學的東西太簡單,可是又被迫要跟著大家一起行動,實在太無聊,當然只有搗蛋了。我發現,很多愛搗蛋的孩子其實都很聰明,原因就出在他的能量沒有被導引到正常的發展方向去。所以,當蒙特梭利教室裡的孩子已經投入他的工作,很專注的時候,外來的獎勵跟懲罰其實都已經不需要。孩子自己有尊嚴,他會自動自發,他很有學習的意願,外來的動力根本不必要了。
10.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及感官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是蒙特梭利環境裡,最早介紹給孩子的工作,它包括基本動作、生活禮儀、小肌肉發展訓練、動作的控制、照顧自己、以及照顧環境等等項目,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主要目的在訓練幼兒肢體動作的協調能力,使其適應環境,奠定獨立生活的基礎,並培養孩子的耐心與注意力、手眼協調及互助、愛物的好習性。
家有兩歲幼兒的媽媽常會發現,你掃地時,他會跟你搶掃把說:「我也要掃。」或「我來!我來!」這就是教他使用掃把的最好時機,因為這時他最有興趣。大部份說得出來的動作,如縫、撕、貼、切、拿、打、轉、貼、剪、捲、揉、捏、走、坐、站、跑…等,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些動作的練習也都是日常生活教育的一部份。
感官教育指的是感官能力的培養,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立體觸覺等,若能在零到六歲感官的敏感期提昇其敏感度,對以後的學習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例如音感的培養,一定要趁早進行,若錯過了聽覺的敏感期,等到長大才要矯正五音不全或發音不標準的毛病,可能就會事倍功半了。
11.注重本土文化及跨文化教學
世界上不同民族因文化不同,所要教導孩子的內容就會不同。如東方人在日常生活教育要學習如何拿筷子,西方的孩子就要先學如何使用叉子、餐刀、奶油刀等各種餐具,這就是本土化教學的意義。而蒙特梭利一生因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她發現人類互相殘殺,很大原因是彼此間的不了解,所以主張跨文化的教學,使孩子除本國文化外,也具有世界觀,也能認識並進而尊重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所以蒙特梭利認為教育是促進世界和平最好的途徑。
===
理解 跟認同最關鍵的理念
"以兒童為中心" "品格道德 日常生活養成教育"
再加上 "混齡教學"
所以 我選擇這樣的幼稚園
希望福寶可以在其中 快樂度過兩年
我希望福寶在進入正規教育時
他的心態 已經準備好了
這 是我最希望他在幼稚園中可以得到的
當我還是小孩子
我自己選擇了幼稚園-蘭生托兒所
在霧峰 省農會旁邊
一間城堡學校 同時也是育幼院
那個幼稚園 有功文數學可以自選去上
印象中
上課時 老師會教念唐詩 三字經 唱遊 玩遊戲等等
但除此之外 沒有回家功課
也沒有刻意的教 寫 ㄅㄆㄇ 和九九乘法
我還記得 我上小一之後
ㄅㄆㄇ一開始是落後 但還是學很快就跟上
倒是因為九九乘法 下課被叫去教室後面罰站背誦好幾次 哈
但 最終 還是學會了 不是嘛?!
一時的進度落後 在漫長的人生 代表了甚麼嗎?
有意義的是在於你如何面對 與克服你的落後
當時的落後 對我的人生 有甚麼影響嗎?
班長背不好九九乘法 被罰站 好像很丟臉
但 大概也沒真的傷害到我的自尊
不然 我不會被罰了很多次 噗哧
甚至 對我而言 這種自尊的傷害 比不上一句某親戚曾不經意地 但嫌棄的語氣說
你唱歌走音真嚴重 真遜
這句話 讓我好幾年都不在人前開口唱歌 哈
坊間
有的幼稚園 不只教ㄅㄆㄇ 還教ABC
甚至全美語教學 進去學校後 就不准講中文
語文學習 營造自然的環境 最有效 我很認同
但 頻繁的練習寫字 在幼稚園就開始必須抄抄寫寫
這我不敢苟同
教育方式有很多 出來結果也不同
你希望 七歲的孩子是甚麼樣子呢??
家長的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 可以理解
但是
究竟是"沒有要求不會進步"或者是"不恰當的苛求"?
要求 是因為覺得孩子可以 還是因為自己的不足?
而這些期待與要求 放在幼稚園階段
每個孩子 都有自己的個性與天賦
於是 對自己的孩子 最好的選擇 是哪一種幼稚園呢?
這些問題
我反覆思考了很久
很高興 我自己在去年就有了結論
且Marco跟我想法一致
對自己的期待是 莫忘初衷
對孩子的七歲 期待是 能自理自己生活起居 有禮貌且學會自在的與人相處
精神可以獨立的準備好 上小學
然後 快樂的度過進入正規教育前的最後這兩年
我覺得 蒙特梭利的大中 是最適合我家孩子的選擇
也希望我的孩子 能適應大中 從中得到快樂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